相关数据包




在医药领域,接生婆则是那个年代必不可少家庭贵客,相比路途遥远,行程艰难的医院,通传便利,经验老到,又能快速上门的接生婆,才是传宗接代、延续香火的第一选择。
而在信息行业,在以手写信件与电报为主流技术的当时,有两大工种是信息传递的中流砥柱,一是邮递员,二是发报员。如今,前者和街头偶然出现的邮筒一样,硕果仅存;而后者则早已和电报技术一样,成为博物馆静待回顾的老照片。
1958年4月,北京东四邮电局,在邮局工作了30多年的于鸿泽(图右)积极为顾客填写单据。工人日报 杜治 摄
1959年,全国群英会代表、北京市东四邮电局投递员罗淑珍投递前在做准备工作。工人日报 王光禄 摄
诸如此类的,还有那些摊开折叠工具箱修理钢笔的匠人,一根模子、一辆平车,打制送货一条龙的“卖蜂窝的”,一把大弓温暖千家的弹棉花师傅,以及修铁补碗,弥合搪瓷,缝钉瓷器的修补高手和缝皮补鞋的补鞋师傅。
在这样的年代中,不用唇皮翻飞能说会道,也不用挖空心思寻找创意,一门传承的手艺,方便了民众,也撑起了一家子养家糊口的经济支柱,踏踏实实,收获个温饱。
改革开放
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到来,“工、农、兵、学、商”为主的单一职业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新的职业体系在细化与新生中重构。
中国的职业,在呼啸的经济浪潮中翻涌新生,正式步入百花缭乱的大时代。在社会的每个大领域中,不断细化、深化的市场需求,推陈出新,催生出层出不穷的新兴职业。
1982年春节期间,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全国劳动模范、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组柜台热情洋溢地服务,同顾客们互祝新春快乐。(新华社记者 杨绍明 摄)
货郎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大型卖场,百货商超,和遍及城乡,开到老百姓家门口的各类小卖部。距离近,路程短,挑选便利,售后方便,货郎和他的小鼓黯然退场,让位给粉墨登场的售货员们。
经济的发达,物资的丰富,让老百姓钱包变得从容的,也让货郎年代的卖方市场,向着买方市场逐渐转型,顾客眼光渐高,买得不再只是东西,更要买舒心,这就让店员们背后多出一个新职业——培训师。从服务意识到销售技巧,从衣着扮相到微笑弧度,培训师们高标准,严要求,推动着老板、店员和顾客,一同进入零售新时代。
技术的革新同样是职业变迁的主要动力,踏过开放大门进入中国的,还有各行各业的新技术,尤其是轻工业技术的爆炸式飞跃,让传统手工在机器生产和流水线作业面前,像洪流中的砂砾,被冲刷得无影无踪。
信息行业更是对技术尤其敏感,自改革开放起,我们的生活先后经历了电话时代,寻呼机时代和功能手机时代,每个时代都有对应的职业兴起。那个时代,电话接线员、BP机传呼小姐做的风生水起。但也是在那个时代的落幕,他们也消失的很快。
1986年5月,在郑州市邮电局人工电话交换机工作大厅内,几十名接线员在紧张忙碌着。(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)
比如电话时代,八十年代还需要电话接线员,再到电话陆续步入寻常百姓家,而延伸出的各式增值服务,从股市分析,再到情感交流、心理纾解等各方面的服务,这些都随着固定电话为主时代的结束,变成一段被遗忘的记忆。
1994年,腰挂BP机、手持“大哥大”的藏族女商人拉珍正和四川的客户洽谈生意。(新华社记者 土登 摄)
寻呼机,又叫BP机。它成为市场主流的时间就更短了,连带着人工寻呼台的接线人员,也成为中国职业史上昙花一现的标记。
2003年4月23日,上海人民广场的一栋写字楼里,一位网络公司中的“短信写手”正在忙碌工作。(新华社发)
而在功能手机时代,我们见证了短信写手的兴盛。几句俏皮话,一点幽默感,每个月编上几条趣味短信,就能让一家子衣食无忧。但这样的好时光也没多久,便被随之而来的互联网狂欢大浪淘沙,无奈谢幕。
与很多职业被淘汰相对应的,是另外一些职业的诞生和兴起。
服务行业中,剃头匠放下挑子,收拢双脚,用着学来的新技术开门立户,成为造型师;上个世纪50年代的火烫被各种电热卷发设备所取代,剃头匠也被冠以一种时髦的称呼“Tony老师”,他们从朴素到时尚,职业年龄也趋于年轻化。
2005年8月,在浙江省杭州市延安路上,数十名歌迷自发地聚集在一起,顶着烈日为“超女”选手李宇春拉票。2005年的“超级女声”点燃了人们对电视选秀节目的激情。(新华社发)
娱乐领域,电影电视行业的发展,孕育出职业一条龙,职业明星,星探,经纪人,娱记以及水军;曾经在人们眼中不足以谋生的职业,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一跃成为新时代的宠儿,那种扎根在人们思想中的“铁饭碗”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和出路。
制造领域,主要工种由传统的车工、铣工、刨插工、磨工、钳工向数控领域转变,生产制造的精度和效率有了极大提高,尤其是数控机床操作员成为这个时代行业新宠。
商业领域,伴随工业化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,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,提供实物产品的第一、二产业,呈现“减员效应”趋势,大量劳动力涌向第三产业以及新兴产业。
在这个时期,有一双敏锐的眼睛,一套灵活的思路和动人言辞,或者一手高精化的技术,是出人头地的保证。
互联网兴起
有人说,改革开放后职业是爆炸式增长,那么当互联网时代兴起,职业增加的速度便是裂变式增殖。
就拿新闻和传媒领域来说,曾经记者是个高门槛的职业,如今一部智能手机,人人都有麦克风,人人都是信息平台,当红主播、微博大V、大热公众号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优选职业。
2015年9月23日,一名快递员在一处阳澄湖大闸蟹直销点收件。(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)
物联网技术的发展,则给了程序员们大好天地,并从中分化出各种不同新职业,比如无人机驾驶员、机器人操作员、大数据技术工程师等。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的同时,对程序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一种趋势,未来程序员这个职业会越来越庞大,越来越细分,所需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。
2018年3月10日,一名来自广东的游客在拉萨街头直播。网络直播属于一个新兴职业(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)
当物质丰富,人们对精神娱乐的需求日益高涨并且多元化,这种需求和便利的网络环境结合起来, 给了新职业诞生的机会,比如以分享短视频为主要手段的UP主;脑洞大开的网文作家;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商业艺术创作的画师和乐师;满足大众听书需要的播主等。
在互联网时代,往往一个灵机的闪现,就能催发一个新职业的诞生,可以说职业的种类时时刻刻都在增长,而数量只受人们灵感的限制。
70年来职业变迁,文中所举,不过寥寥几例。但足以看到经济、社会、技术、需求是如何推动职业的翻天覆地。
在当下,在2019年,我们即将迈入技术变革的新节点——5G、人工智能和工业4.0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无疑将更急速,更剧烈。
如何适应这样的加速度?希望从这70年的职业变迁中,能带给我们一些感悟和启示。
如果让你现在重新选择一份职业
你会选择一份新职业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