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数据包




刘轩做客新浪
著名画家、畅销书作家、励志大师刘墉之子刘轩做客新浪读书,就父子二人出版的《奋斗书》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。《奋斗书》中父亲刘墉每个月会e-mail一篇文章给儿子刘轩,从衣食男女到社会热点,包罗万象、无话不谈;而为人之子,刘轩的回复或针锋相对、或不谋而合……父子二人惊人一致处是:同样观点鲜明,同样个性独具。一对父子两代人,亦师亦友,相予相知,由此碰撞出奇妙的智慧火花。
刘墉之子刘轩做客新浪谈《奋斗书》视频
1.刘轩:我常与父亲在餐桌上辩论
2.刘轩:父子在爱情方面认同度最高
3.刘轩:美国与台湾的爱情观念不同
4.刘轩:人生很现实,男女很抽象
5.刘轩眼中的父亲刘墉
6.刘轩:我的家庭是非常传统的
7.刘轩:做DJ是件很有趣的事情
8.刘轩:我不知道曾轶可的绵羊音
以下是访谈实录:
主持人尹俊:各位亲爱新浪网友大家好,欢迎来到新浪直播节目,今天请到了一位嘉宾,非常的特别,马上认识一下刘轩先生,欢迎你。
视频:刘轩常与父亲在餐桌上辩论
来源:新浪读书
刘轩:hello,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,我是刘轩。
主持人尹俊:刘轩是著名作家,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,朱丽叶音乐学院高材生,同时也是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,另外还有一重特别身份一定要提一下,就是励志大师刘墉先生的儿子,刚在内地出一本书,可能这本书也会谈到。
刘轩:对,这本书《奋斗书》,是我们两个“奋斗”出来的。
主持人尹俊:我了解您不太喜欢别人介绍您的时候总是介绍某某先生的儿子。
刘轩:毕竟对这个是困扰,因为我们两个都是单名,所以常常有人把我们名字叫错了,常常叫“刘墉”怎么样,我就会说“对不起,我是刘轩”。有些人说,父子长得太像了,说话的声音、神情都很像。我还是我,可能洋味比他稍微重一点,因为在美国长大。
主持人尹俊:您的父亲在《我家相对论》里这样说到“刘轩从小就常跟我抬杠……如同封面,二个人各据一方”……
刘轩:我得说明一下,这不是两张照片,这是同一张照片,刚好那个时候在今年过旧历年的时候,我老爸跟我老妈、妹妹一起到台湾,一起过年,吃完晚餐,背靠背在沙发上坐着,就是抓拍的,那个时候我刚好耍了比较俏皮的动作。他们就在我们中间拉了一条线,直接用了。
主持人尹俊:不是刻意为之,是生活中抓到很自然的状态。
刘轩:没有特别摆pose。
主持人尹俊:刘墉先生是这样写的“如同照片一样,二个人各据一方,各想各的,各有见解,他不必同意我,我也不必尽信他。”就是两个人可能在观点方面可能有很多碰撞,现在您和父亲还是这样的交流状态吗?
刘轩:当然,我觉得通常都是在餐桌上跟他辩论。这是因为我老爸有一个很坏的习惯,就是当他在想一个文章的时候,他一直在想整个过程,坐下来吃饭的时候,也不好好吃饭,都会跟我们来说教。从小就会听他讲这些道理。他是相信“真理越辩越明”,所以鼓励我们跟他辩论。说实在,我觉得肚子越辩越痛,很想好好吃饭。有的时候听他讲,讲很多的时候,我终于受不了,我说老爸事情比你想得复杂,讲一大堆,饭没吃好。他听了一大堆故事,说很好,就去修整他的文章里的故事。他最常讲的一句话,你有这么多好的故事,为什么不写到文章里。我说你写就好了,直接就写了。很多他书里一些东西,可以算是加入了一些我的观点。在《奋斗书》里,因为他现在都住在纽约,我现在常年住在台北,我们俩比较少有见面机会,不像以前有餐桌辩论的机会,后来发现,我老爸这几年改变了不少,包括读新闻,或者在跟我妹妹相处里,有很多想法和以前不一样了。现在当我们在沟通的时候,最常发生的就是他可能传一些e-mail给我,我写好,再传给他,这样比较好,不会来来往往。开始情绪比较高一点,有的时候也会争执吵起来,到时候他讲你怎么对我不客气,做儿子你应该怎样听话。我觉得像这样可以把我的道理完整的讲出来,也可以让他可以看到我的思维。
主持人尹俊:当年在饭桌上辩论的时候,很多时候是唇枪舌战,有点面红耳赤,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吗?
刘轩:原先给我写《肯定自我》、《创造自我》、《超越自我》,这在内地销售不错。当时像是慈祥爸爸写给儿子的家书,其实告诉你们并不是这样,当时也是在饭桌上吵出来的,跟着多少胃药一起吞下肚子。我老爸在美国书店里看到一本书,叫企业家写给儿子20封信,觉得写信的方式蛮不错,把当初跟我辩论一些东西写出来,只是用书信的方式,后来就成为了这三本书。
主持人尹俊:经过您的介绍之后我突然发现,您可能是您父亲灵感来源的一部分。
刘轩:对,我是他摇钱树,开玩笑。(笑)
主持人尹俊:从这本书里目录里,发现话题多元化,比如情感,情爱,衣食,还有生活热点,都谈到。刘墉先生说创作过程的时候,通常多半我先写,您再针对发表一些意见,所以父亲总是处在被动捱打的位置,是这样吗?这么多的话题,这么宽的领域,你们难道每个问题都会针锋相对,还是不谋而合?
刘轩:这本书的由来在台湾有一本杂志叫《东西名人杂志》上面有一个专栏,这个专栏开始是因为做《东西杂志》总编辑,后来离开这个职位以后,一直给他们做顾问,他们讲帮我写个专栏,我说OK。因为是父子相对论,又是因为我老爸住在纽约,所以我不太象是一个编辑一样。每次打电话催稿,每次到该要交稿的时候,老爸手上有什么文章就发过来,不管写什么东西。他的文章可能写给另外一本书,即将要出版的某一本书,东西很完整。我根据他很完整的东西,先把他的论点分析出来,再想想说我到底怎么想。这本书写的时候,这个奋斗的成分在我这里比较大一点,我有很多这里的题材,包括像对婚姻,包括对东西文化的一些东西,是我不曾有机会好好的深度去想的,不过我爸既然发了这个过来,我就必须要好好思考一下,是否真的是这样。很多时候,说实在,很多论点都被他讲完了,很多是四平八稳,很难见缝插针,有一两篇文章,我记得我是很想了很久以后,受不了,打越洋电话给他,老爸我真的想不出来了。他在电话那端哈哈大笑,意思是你知道现在写作不好过,你知道老爸的辛苦了吧。挂完电话会补一个电话过来,他说我告诉你,你可以这样写,再给我很多建议,一说说个半个小时,把我可以给的论点都讲出来,那个时候老爸真的很厉害。除了他的文章论点以外,把我论点都想好了。可是听了他的几个论点以后,我就知道不该怎么写,因为我有我自己的观点。我参考了他的观点,甚至参考他的反观点之后,再去想想,是吗,事情真的是那么简单吗,其实不。在这本书里,很多的文章,我的论点没有像他那么鲜明,是因为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说事情没有那么简单,在现在的社会,无论你是讲爱情,无论是讲事业,都是很复杂的,都是很多元的,我一直希望表达的就是多元化的意见而已。
上一页
1
2
3
4
下一页
刘轩常与父亲在餐桌上辩论
来源:新浪读书
播放视频
(编辑:梁微)
新浪连载:
刘墉父子谈人生:奋斗书